中国养牛农民的励志(中国养牛农民的励志故事)

      编辑: 卢先 阅读

1. 中国养牛农民的励志故事

印度养蛇有个著名的故事是这样的,当年英国人占领印度,觉得德里附近的眼镜蛇太多了。英国人提出了一个激励政策,让当地村民去抓蛇,抓来给发奖金。结果英国人发现来交蛇的人越来越多,好像蛇永远都抓不完似的……原来印度人开始养殖眼镜蛇去“卖”给英国人。

    英国人一看自己被糊弄了,赶紧取消了激励政策。那养殖的眼镜蛇怎么办呢?印度人把它们直接放生了。你看,英国人想要消灭蛇的政策,到头来却带来了更多的蛇。

2. 养牛的成功人士

有小伙伴喜欢李子柒的嘛?想必许多小伙伴哪怕没有看过她的视频,也对这个名字有所耳闻。

她拥有超强的动手能力,做饭从插秧开始,在竹林里挖笋,在荷塘里采莲,炒菜用的酱油,她自己种黄豆来酿。自己搭建茅草棚,架秋千,做面包窑……

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认真生活的态度。而在四百多年前,也有这么一个人,他会因为不满意从外面买到的奶酪,自己养一头牛来挤奶制作。在这期间,他还研发了属于自己的奶茶,因为太好喝了,所以在当时一直被山寨,却从未被超越。

这个人就是初中语文课本里,那个去湖心亭看雪的张岱

1、拥有绝对味觉和超凡动手能力的天才少爷

四百多年前,张岱出生在一个显贵世家,从小锦衣玉食不愁吃穿。因此世上就又多了一个“讲究人”。

在那个时代,还没有人提出过“一天要喝八杯水”的概念,但张岱小朋友早早就养成了爱喝水的好习惯。不仅如此,他还有超乎常人的敏感味觉,不管是哪里的水,只要他尝过就绝对认得出来。

因此他首先在喝水这件事上就非常讲究。取水的时间、地点都关系到水的口感,对他挑剔的舌头来说,好喝的水还真的不多。17岁的那年夏天,他偶然间遇到了属于他的心动之水,它不在天涯海角,而是在庵中古井的一口活泉里,静静地流淌着等待张岱来发现。

这一口看似平平无奇的古井水,却是他心目中的“水中贵族”,胜却人间无数。

“如秋月霜空,噀天为白;又如轻岚出岫,缭松迷石,淡淡欲散。”

——《陶庵梦忆·禊泉》

这样的好水当然不能浪费,张岱赶紧试着用它来泡茶,还突发奇想在茶里加入茉莉花。结果意外地发现,茶香和花香由清冽的泉水一引,清新扑鼻,喝到口中完全没有茶涩味。

花瓣和茶叶在水里清晰可见,像是一枝枝白兰和着雪花一同倾泻而下。张岱的少女心一下子被唤醒了,特地为它精心挑选了最适合搭配的素白瓷杯。

“取清妃白,倾向素瓷。”

——《陶庵梦忆·兰雪茶》

这款茶被他称为“兰雪茶”,经过反复研究,每泡茶精确到了一份水放几克茶叶,几片茉莉。没过多久,“张岱同款兰雪茶”就火了。各种山寨兰雪茶层出不穷,当大家纷纷喝起或真或假的“网红兰雪茶”时,张岱又做出了新东西。

其实起因还是张岱太讲究,只吃精心制作的美食。他喜欢吃奶酪,但外面卖的奶酪他全都看不上眼,觉得它们没有灵魂。

反正家里院子大,他干脆自己养了一头牛,专门用来挤奶。从养牛开始做奶酪,如此硬核的套路,想来张岱如果去b站做up主,肯定是美食区的一股泥石流。

但是只制作奶酪怎么能满足张岱的创造欲呢?他又突发奇想,把奶和兰雪茶一起煮。茶香清淡,奶香浓郁,两者在口腔里一交融,那沁人心脾的香味真真是令人无比上头。

“玉液珠胶,雪腴霜腻,吹气胜兰,沁入肺腑,自是天供。”

——《陶庵梦忆·乳酪》

兰雪茶正式进化为“兰雪の茶”,进军奶茶行业。当然了,张岱茶水自己煮,奶牛自己养,丝毫不计较成本,一看就只是为了自己喝着开心。如果真让他开一家奶茶店,估计也赚不到什么钱。

但这并不影响张岱又上了热搜,大家又开始跟风喝奶茶。本来张岱就因为出身显赫,又有天人之姿,被很多小姐姐暗恋着,这下还爆出他会做奶茶的新闻,天哪,你品,你细品。

张岱在吃喝玩乐之余,也爱搞搞学术研究。他写了很多散文,不小心就成了“明清第一散文大家”。还顺便写了部百科全书。书名听起来十分科幻,叫《夜航船》,和《海底两万里》放在一起也丝毫不违和。在没有搜索引擎的时代,张岱以一己之力写出的这部百科全书,内容涉及25大类,125小类……对不起,是智商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

然而张岱这么聪明,后来却只考中了秀才,一辈子没有做官。不是因为他才华有限,而是因为他实在不能适应科举考试的制度。有一次考试,他干脆连答题格式都写错了,就是这么酷。

耍酷的结果就是,考不上进士的张岱只好回家继承千万家产。

2、 爱好广泛、能动能静的斜杠青年和他交朋友必须有缺点

张岱是一个不按常理出牌的人,大家都想尽量和优秀的人交往,而他的交友原则是:必须有缺点,有癖好。其实人人都有缺点,但会把它光明正大地拿来作为交友原则,张岱可能是第一人。他说,没有瑕疵的人不能交往,因为他太不真实,没有癖好的人不能交往,因为他对生活没有热情。

张岱自己的癖好极多,25岁的时候,突然迷上了斗鸡。渐渐地,他身边聚集起一帮“鸡友”,于是张岱组建了一个斗鸡群,想斗鸡就滴滴他。因此家仆们对“一群人在张岱家里光明正大地聚众斗鸡”这种事已经习以为常。

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张岱的二叔也对斗鸡兴趣浓厚。只可惜技不如人,二叔每每带着古董字画做赌注,来找张岱“一雪前耻”,又每每都是空手而归。

二叔好气。

他想了很多损招来治张岱(的鸡),比如在鸡翅膀上绑铁刺,撒芥末,结果都被张岱一一化解。可恶,为什么张岱这家伙连斗鸡都这么有天赋?

如果张岱能在斗鸡这件事上坚持下去,可能会在历史上作为“斗鸡大师”而留名。但他很快就主动放弃了这项娱乐活动,因为有一次看杂书的时候,他看到唐玄宗因为斗鸡而亡国了,脑回路很清奇的他联想到:唐玄宗属鸡,我也属鸡,他斗鸡亡国了,我斗鸡……嗯???不行不行。张岱摇摇头,感觉斗鸡实在太不吉利了,得戒。

可以,这个理由很张岱。

张岱戒了斗鸡之后,又转而迷上了看伶人踢球。看多了觉得不过瘾,自己支持的选手老不争气,他急得都想自己帮他踢。

哎?对啊,张岱想,我可以自己踢!于是他又拉了一帮朋友,混在自家戏班里踢球,每次都玩得浑身是汗。

张岱爱打牌,但他嫌市面上的牌都不好看,不符合他的气质,玩法也单一,非常无聊(这似曾相识的嫌弃)。于是他自己设计了各种风格的纸牌,自创了许多规则。有了牌,还要有人一起玩。于是张岱又拉了一个群,爱打牌的都在里面。

张岱还很喜欢打猎。理所当然地又有一帮胆子很大的“猎友”,他们经常在荒郊野外玩到很晚,黑漆漆的林子里也找不到人家借宿。

就算找到了,张岱一自我介绍,“您好,可以借宿吗?我是兰雪の茶创始人、散文大家、百科全书作者、斗鸡天才、赌手、狩猎爱好者张岱”,对方肯定听都听不下去,一口回绝,“住不下这么多人!”

……所以张岱如果打猎来不及回家,经常就在荒废的古庙里过夜,胆子锻炼得越来越大了。

张岱交的这些朋友,有纨绔子弟,也有市井小民,反正在别人眼里,往往都是不学无术、游手好闲的代名词。但他对此并不在意,因为玩这件事,从来只有朋友,没有界限。

张岱自从发明了“兰雪の茶”之后,经常在家用它招待朋友,喝奶茶还不够,要吃蟹看雪开party。肥腊鸭、奶酪、蜜橘、风栗……各种蔬果点心都备得齐齐的,想吃自己拿。屋外大雪纷纷扬扬,屋内炭火烧得正旺,友人们聚做一团,喝酒的喝酒,吃肉的吃肉,畅聊大笑。真正的别墅轰趴。

张岱如果想一个人待着,就会来到他的“不二斋”。这里有一棵梧桐树,高达三丈,树荫重重。西墙一处稍显空旷,张岱自己种了几株蜡梅。只要是枝条泛绿的时节,暑气就难以从枝叶间渗下来,显得极为清幽。

屋子里挂着写有“满耳秋声”的横幅,四壁都是图书,还布置有各种古玩。院子里夏天开建兰和茉莉;秋天是菊花,花盆有五层,高下罗列;冬天梧桐叶落,蜡梅花开;昆山石上种水仙,书斋四壁都是山兰,栏前又有半亩芍药,一到春天就开了。张岱每次来了就少女心泛滥,完全不想走。

那时的张岱就像《红楼梦》里的贾宝玉一样,从未忧虑过未来。对他来说,开心就是最重要的事。

3. 中国养牛农民的励志故事有哪些

养殖蝗虫听说过没有,乡下一位农民特别喜欢吃炸蝗虫,因此经常到野外捕抓捉蝗虫,回去炸着吃,一天,他去集上买东西,看有人卖炸蝗虫,生意非常火,他心想,养殖蝗虫可能很赚钱,他决定养殖蝗虫,结果经过多次失败养殖成功,市场也十分认可其货源,从而发家致富,这个故事说财富就在身边,要自已去发现。

4. 养牛事迹

1.人物故事:

  江新波,男,今年81岁,是黄石市下陆区江洋社区江洋上湾人。2009年,他的儿子因患癌症去世,孙子遭受打击患上了精神疾病,家里为此欠下了20多万元的债务。面对巨额债务,江新波没有置之不理,他不等不靠,硬是凭着自己的双手在山上养牛、喂鸡、种菜,壹分壹角地替儿子还债。江新波老人是诚信的榜样,更是励志的标本。他诚信为本、替子还债的精神发自人的本真,感动荆楚大地。

2.江新波感动中国颁奖词是这样写的:

少小离家,乡音无改。曾经勇冠巾帼,如今再让世人惊叹。你点滴积蓄,汇成大河灌溉一世的乡愁。你毕生节俭,只为一次奢侈。耐得清贫,守得心灵的高贵!

5. 中国养牛农民的励志故事简短

创建者是:叶辛。

著名作家叶辛,整合资源修建贵州第一所春晖小学;企业家胡德芳倾囊助学十三年,助力三穗烧巴村贫困学子圆梦大学;松桃自治县孟溪镇安山村脱贫带头人李春学,带领村民种香菇,走出产业发展道路;玉屏圆龙野山鸡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团县委兼职副书记姚林,养殖七彩野山鸡,带领村民编织“七彩”致富路……

  春晖行动以情感为基础,以“春晖使者”为载体,激活了“人”这一关键要素,奠定了该行动可持续推进的基础。

  随着组织体系的不断完善,春晖行动完成了从个体行为到群体行为、从分散行为到集中行为、从感性行为到理性行为、从自发行为到组织行为的转变。

  春晖行动在经济层面最显著的成效是反贫困。有学者认为,春晖行动推动了反贫困的持续深化,促进了乡土社会的开放发展,实现了文化传统的当代升华。

遵义市汇川区团泽镇大坎村支书张明富,17岁外出务工,有一定积蓄后毅然回乡创业,带领乡亲发展养殖产业,脱贫致富,建设家乡。在他的带动激励下,近几年来,大坎村有1000多名村民返乡创业就业,不少人成了带动地方发展的“小老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