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瓜养牛技术(南瓜养牛技术培训)

      编辑: 滕晓 阅读

1. 南瓜养牛技术培训

1、围好牛圈:离家比较近,最好别靠海。驯化过程中的牛还是会发情。牛在没人骑的时候会四处乱走,会被狗牙陷阱扎死。

  2、准备大量素食:火龙果、南瓜、玉米、土豆。火龙果做成派,土豆烤熟,每天大概喂到100饱食度以上。 其他素食也可以,但饱食度低,需要喂的数量多。

  3、准备好牛鞍、取鞍器、舔盐器:舔盐器放牛圈里,防止掉驯化度,这个一定要勤观察消耗,或者一次多做一些,骑牛常去的地方最好也要做。没驯好的牛会甩鞍,所以每次骑完用取鞍器把牛鞍取下来,当然普通牛鞍也不算很贵,不取多做几个也可以。

  4、准备好牛帽:驯化过程中牛还是会发情,避免被牛打,这时要带牛帽。

  5、最好有毛刷:这个可以大幅减少驯化时间。需要刚羊毛和海象牙。刚羊毛可以翻脚印杀刚羊或者开克劳斯赃物袋获得。

  6、每天喂牛、刷毛。要宠物牛就多喂;行牛喂完了多骑;战牛喂完了去打打刚种下的食人花、蜘蛛。身上随身带些树枝或草,被牛甩下来,喂一点接着来。到驯化度变成100之后,再驯一段时间到牛脸变形,以后偶尔喂喂、刷刷就行了。

2. 南瓜养牛技术培训班

可以,南瓜、南瓜有杀虫功效,但只能配南瓜为产量高、品质好、便于贮藏和运输饲料。

南瓜含丰富的淀粉、糖类和胡萝卜素,可作为奶牛的优质多汁饲料。10千克南瓜(包括种子在内)的饲用价值可相当于1.5~1.8千克混合干草或3.65千克玉米青贮料。但由于南瓜含水90%左右,故饲喂时应注意与含水较少的饲料合理搭配。给饲料中添加百分之二十,过多会拉稀

3. 南瓜养羊技术

南瓜和冬瓜可以喂羊。

羊是羊亚科的统称,哺乳纲、偶蹄目、牛科、羊亚科,是人类的家畜之一。有毛的四腿反刍动物,是羊毛的主要来源。毛色主要是白色。我国主要饲养山羊和绵羊。

羊又称为绵羊或白羊。有毛的四腿反刍动物。原为北半球山地的产物,与山羊有亲缘关系;不同之处在于体形较胖,身体丰满,体毛绵密。头短。雄兽有螺旋状的大角,雌兽没有角或仅有细小的角。

4. 养殖牛培训

农村县一级畜牧局有学养牛技术培训。不定期的举办养牛培训班,如果想要学习养牛技术,可以联系当地的畜牧局,参加养牛培训班,基本上能够学会一整套的养牛技术。

第一种,纯粹放牧式养牛。这种养牛方法就象北方草原放牧养牛方式基本相同。这种方法适合草原地区、山区和丘陵地区,野草资源非常丰富,有成片的草原、荒山、林地和荒滩等等草场,是非常适合以放牧的方式养牛。

5. 学养牛技术

摘要在养牛前,需要建立好牛舍,建立牛舍的地方,地面要稍微平缓一些,海拔也要高一点,有一点轻微的坡度;不能将牛舍建立在风口的位置,要背对风口,还要有遮阳的顶棚;在给牛进行喂养时,要遵循一定的规律,每天的喂养可分成3次来进行。

一、养牛技术和饲养方法

1、牛舍选址

(1)建立牛舍的地方,地面要稍微平缓一些,海拔也要高一点,有一点轻微的坡度。

(2)不能将牛舍建立在风口的位置,要背对风口,还要有遮阳的顶棚。

2、喂养方法

(1)在给牛进行喂养时,要遵循一定的规律,每天的喂养可分成3次来进行。

(2)在给牛喂养后,不可立刻让它喝水,一般要等牛进食2个小时后,再让其喝水。

(3)在牛进食的时候,不可驱赶它。

(4)每天可以定时定点对牛进行投喂,让牛形成条件反射后方便更好的管理。

3、放牧管理

一般情况下,放牧的时间为2-3小时,可根据牛群自身的情况延长放牧的时间。放牧不仅仅是让牛群活动,也是让牛群能够采食新鲜的青绿饲料,改善它们的消化功能。

4、饮水管控

(1)牛的饮水量十分的巨大,要多准备一些水槽和水池让牛饮水。

(2)在夏天的时候,要及时更换掉水槽里的水,换成新鲜的水。

(3)在冬季的时候,一般可以让牛饮入温水,尽量避免让牛饮入冷水。

二、养牛大棚怎么搭建

1、整体规模

(1)一般来说,牛棚的高度要在4-5m之内,可以确保棚内空气的流通性。

(2)牛棚的屋顶要用隔热效果比较好的材料,因为牛比较怕热,用隔热材料当屋顶,可以减少夏季高温给牛带来的不利影响。

(3)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在牛棚里搭建遮阳网,遮阳网不仅在夏季的时候可以遮挡阳光,在冬季的时候,也可以减少牛棚中热量的蒸发。

2、地面

(1)通常情况下,牛棚地面可用普通的水泥地面,不光容易清洗,而且打扫起来也方便。

(2)在冬季时,可在牛的身下垫一些草防寒,避免让牛因为受冻而感染了风寒。

3、活动场所

在搭建好牛棚后,要在牛棚外面留出一块供牛群活动的场所,牛在吃完饲料后,便可以在这里活动或者休息。

6. 种牛技术培训

简介:“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 青海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位于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分界岭—日月山东南 40公里,素有“海藏咽喉”之称的西宁市湟源县城。始建于1940年,前身是青海省湟源畜牧学校,1994年、2000年先后两次被教育部确定为首批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1998年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示范基地。2002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升格为青藏高原惟一的全日制农牧类高等职业院校。是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建设的示范性职业技术院校之一。 2006年,通过“国家高职高专 教学水平评估”,被评定为“优秀”;2007年被确定为第二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建设单位。学院面向社会,适应市场,实行开放式办学,现已形成高职教育、中职教育、短期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为一体的多层次、多规格、多渠道办学新格局。   学院地处湟水河畔,旁临青藏铁路、 109、315国道,交通十分便利。占地面积16.4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23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5.0万平方米。设有中心分析室、传染病室等23个实训室,有兽医院等4个校内实习基地和29个校外实习基地,其中省级实训基地3个。现有固定资产总值3301.95万元,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241.43万元。   学院树木葱茏、绿草如茵、幽雅宁静,是“全国部门造林绿化400佳单位”。有数量充足、优质完备的教学、实验、实训、文化、体育设施,学生公寓条件优越,是莘莘学子学习、成长的理想场所。   以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契机,学院始终“盯”住农字不放松,立足青海资源条件和农牧业生产的实际 ,以服务 “三农”为办学宗旨,坚持“一个导向”,“两个并重”,“三个面向”,“四个统一”的特色办学模式(以就业为导向,学历教育与职业技术培训并重,面向“三农”、面向职业教育、面向市场,遵循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   设动物科学、动物医学、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工程、农林科学五个系和一个基础部,畜牧兽医、动物防疫与检疫、草原与饲料、兽医、兽医卫生检验、宠物医学、作物生产技术、园林技术、农业经济管理、动物生产、农业技术推广、农畜特产品加工、计算机应用技术、财务信息管理、文秘15个专业,其中畜牧兽医为部级改革试点专业,畜牧兽医、动物防疫与检疫、草原与饲料、兽医、农业经济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为省级示范专业,《动物营养与饲料》、《动物传染病》、《动物性食品卫生检验》为省级重点课程。   现有教职工185人,专兼职教师132人(其中外聘兼职教师28人,有企业经历的18人)。教授3人,副教授50人,高级农艺师1人,高级畜牧师1人。博士生2人,硕士研究生9人。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名,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1名。“双师”素质的教师59人。教职工爱岗敬业,以校为家,是一支扎根高原,无私奉献,特别能攻坚,结构合理,专业基本功扎实、实践技能优良的团队。教师主参编国家规划教材31种,培训教材4种,校内教材10余种。“能力教育体系教学改革成果”获农业部教学改革成果一等奖。《牧医专业教育体系改革实验研究》获青海省优秀成果二等奖;主持完成的农业部“十五”期间农业职业教育科学研究重点课题----《农业职业教育课程开发》获全国农业职业教育教学优秀成果特等奖。   学院紧密结合青藏高原农牧业特点和支柱产业进行专业设置 ,形成了以“畜牧兽医”、“动物防疫检验”和“草原与饲料”三个核心专业为龙头,兽医、经济管理、宠物医学、作物生产技术等相关专业协调发展的专业格局。作为农业部25所能力教育建设试点院校之一,学院学习、借鉴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模式,在全国同类院校中率先进行能力教育改革,将理论教学与实践的比例控制在3:7,采取实践课微型化,理论课大班化,构建并不断完善能力教育体系。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就业的岗位群设置专业模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某一专业方向自主学习。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学院与青海三角城种羊场、大通种牛场、天露乳业、山东得利斯集团等省内外多家行业企业的合作,坚定不移地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发展道路,聘请企业一线科技人员和行业专家担任实训指导老师,学生毕业前,直接参加企业一线的生产和管理,上岗顶班,下班听课,边干边学;教师上岗指导,岗下讲课,边干边教,构建了“模块式教学模式”,实现了专业与职业、教育与行业、学校与社会的零距离,从而达到校企联手,互动双赢的目的。   学院对外交流和影响也日益扩大,近几年先后有 16名教师分别赴澳大利亚、新西兰等畜牧业发达的国家研修、学习。从2001年开始学院和日本国枥木县南那须町建立了互访交流关系,先后有37名学生到日本研修、实训、就业。   积极推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体系“双轨”并重、理论教学大纲和实践教学大纲“双纲”并举、理论型教师和实践技能型教师结合的“双师”施教、学生毕业时毕业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齐发的“四双制”教学模式。不断深化基于工学合作的“三角城羊场班”,半工半读的“ 1+1”两年高职班,“学用结合、技能递进”的“1.5+1+0.5”,分类指导的“环湖班”、“青南班”、“海东班”人才培养模式,走出了一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工学结合、校企结合特色办学之路。   建有青海农牧科技培训基地,设有农业部农业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农— 119)和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国—012),2005年确定为青海省农牧行业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工程实施单位,2006年确定为青海省“111工程”培训实施单位。近两年举办各级各类培训267期,培训专业技术人员和农牧民学员达24344人次,面向社会完成普通工种和农业行业特有工种技能鉴定4326人次。   目前学院全日制普通高职在校学生 1526人,其中以藏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学生占学生总数的57%(最高时达到74%),是全省高等院校中少数民族学生比例最高的一所学校,近三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平均为81%。   根据青海经济发展实际,学院始终把民族职业技术教育作为工作重点,充分把握职业教育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坚持分类指导、分层教学的原则和“德育奠基,质量立校”的办学方针,加强专业结构、课程体系调整,依章治校、依法执教,把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置于各项工作的首位。同时,不断加强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广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革命传统教育,加强民族团结、民族政策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67年培养的18790余名“上岗快、能力强、素质好、用得上、留得住、后劲足”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遍布青海及全国各地。毕业生大多返回生源地,直接服务于民族地区,长年奋战在高寒缺氧的青藏高原,与少数民族群众同呼吸、共命运,不仅是区域农牧业生产发展的主要科技力量,而且是社会、政治、经济等管理、建设领域的建设者和领导者,成为维护民族团结和政治稳定,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的中流砥柱,为青藏高原民族地区教育和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维护民族团结进步、促进各民族地区共同繁荣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学院被誉为“桃李满天下,富裕农牧民”的鹰之摇篮。“创业、求实、奉献”的学院精神,与“柴达木精神”、“青藏兵站部精神”被青海各族人民学习了二十多年,成为青藏高原教育战线的一面旗帜。省委、省政府对学院正确的办学方向、为当地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发展以及民族职业教育等方面取得的成绩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充分肯定。《西海农民报》、《青海日报》、《青海广播电视台》、《青海电视台》、《青海教育》、《青海湖》、《青海党的生活》等多家新闻传媒对学院进行了系列报道。   学院先后荣获国务院 “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 ”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教育部、国家民委“全国民族教育先进集体”、教育部“全国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全国职业教育先进集体”、农业部“全国农业科普先进集体”、青海省“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先进集体”、“‘十五'创新立功竞赛先进集体”等 100多项荣誉称号。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